关爱外来工子女,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发表日期:2008/1/22 9:07:08 作者:无 有4995位读者读过
【内容提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工涌入城市,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央、教育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学校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对策途径进行分析与探究,旨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彰显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外来工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教育对策 关爱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工涌入城市,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一道风景线。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在城市打工,这个数字每年还要新增3000万左右。据南京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南京外来人口达230万人,在此基础上还将保持年增长30%的势头。在这支庞大的打工大军背后是一群“小小鸟”,他们伴随着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介于城市和农村两个群体之间,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如何做好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使外来工子女能享受与本地孩子同等正规的教育,为他们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我校地处南京市江宁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东山街道的东部边缘,相距仅3公里。近些年来,上坊交通发达,商业开发如火如荼,经济十分繁荣,文化娱乐场所比比皆是,外来打工人员已达数千人。自2006年我校和方山、清水亭、岔路四所学校被江宁区教育局列为接纳流入东山城区外来工子女入学学校以后,我校外来工子女剧增,达253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4.1%。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复杂、经济状况不好,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给学校工作增加了难度。
(一)存在问题分析
1、一般来说,外来工所租用的房子主要来自于农村的民房,有的甚至是在田间地头搭建的窝棚,房屋拥挤和破烂。孩子的活动空间小,狭窄的环境必将给孩子心里产生压抑感,而杂乱的摆设,又会使孩子心情浮躁。如初一(2)班的何小龙同学来自安徽,兄妹四人,其父母在潘村租种20亩地,他们的家就安在田间自己搭建的棚子里,一家六口人住在一起非常拥挤。他的父母整天忙于下田干活,很少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何小龙同学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弄不弄就和同学打架。
2、大部分外来工的卫生习惯比较差,家庭环境不整洁。因此,这些外来工孩子的个人卫生也较差,有的早晨不洗脸就来上学,也有的小男孩衣服一穿个把月都不换。如初二(2)班的赵思思,同学们都称呼他“邋遢鬼”。
3、外来工子女来自不同的地区,近的以苏北、安徽居多,也有一些学生是来自福建、江西、四川、内蒙等地的。新老师和新同学对于他们来说,可以慢慢熟悉,但教材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使他们一下子适应不了,尤其是有的孩子从未学过英语(我们当地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了),从而导致他们成绩的滑坡,对学习丧失兴趣,最终使他们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
4、大部分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有问题的。这些外来工有的整天忙于工作挣钱,有的一有空就去打牌赌博,有的到家就是喝酒、看电视,有的一看到孩子放学回家就喊着叫去帮忙干活……这些家庭的孩子谈不上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学习也得不到较好的督促。因而这些外来工子女根本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5、大部分当地人对外来工存在着鄙视,有些素质低下的农民当面侮辱他们,或出言不逊,如称外来工为“老侉”。这也可能会使外地孩子产生自卑感和仇恨感。
(二)学校工作对策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冷静思考分析,积极研究,寻找出摆脱困境、切实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外来工子女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途径。
1、高度重视,把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列入学校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之中,由校长亲自负责。同时将对外来工子女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列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定期考核。
2、放宽借读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为尽可能帮助外来工解决子女的就学问题,让他们接受同等正规的教育,学校将外来工子女同本地同年级的孩子放在一起编班,并对不符合接纳条件的家境困难的学生减免其择校费、借读费和杂费等。
3、公平公正对待,让外来工子女倍感关爱。外来工子女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环境艰苦。由于父母奔命于工作,他们缺乏关爱与情感交流。所以这些孩子普遍敏感,感情脆弱,性格孤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得到平等的交流。为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外来学生感到他们与本地学生得到的是同样的对待与关爱。学校还要求“心语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对外来工子女建立档案,时常找他们谈心,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4、建立互学互助小组,共同进步。由于地区与教材的差异,外来工子女没能与本地孩子处于同一起跑线,他们学习上有很多困难。为此,学校要求各班组建互学互助小组,举行“手拉手”活动。本地孩子在向外来工子女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向他们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尤其帮助那些未学过英语的同学。同学们教说普通话、互学方言,补习缺漏、解答现学难题,帮助学习、帮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尝到了助人的乐趣,体会到了人情温暖。他们在这里学习、生活,能不感到幸福和快乐吗?
5、开展讲文明卫生活动,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评比竞赛,促使外来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外来工子女中,不讲文明,不讲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和秩序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何让他们尽快地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呢?开学初,校长就亲自为这些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对他们来到学校学习表示欢迎,对他们在学校学习、行为表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对他们的学习前景进行了展望,激起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学校少先队、共青团开展了“仪表、卫生、纪律、礼貌、两操”五项日常行为规范评比竞赛,每天检查,每周小结,评比结果公布于大黑板上,并给获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各班在活动中确定重点帮扶对象,教育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集体的荣誉感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自己的成功也离不开艰苦的奋斗。这样,外来工子女在一次次的班级竞争中经历了培训,学会了文明,感受到了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6、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它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学校继续发挥本校家长学校的优势,每年对新入学的初一学生家长举行家长学习班,学习七讲,经考核合格后方予结业。拿不到结业证书的要参加下期学习班继续学习。同时,学校还坚持每学年以年级为单位举行一次家长会。考虑到外来工子女家庭的特殊性,学校还多方联系厂家,保证家长参与家长会期间不扣奖金和工资。
学校还通过以学生影响家长的方式来促进外来工子女家庭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回去讲给父母听,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求班主任与外来工子女家庭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反馈信息,随时掌控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将教育触角伸向家庭,指导孩子在家、在父母面前如何做人。
7、学校与派出所、检察院结成“警校共建”单位,定期请法制副校长到校做教育报告,对学校全体学生,尤其对外来工子女的法制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多年来,我校的学生犯罪率为零。
关爱外来工子女,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让外来工子女沐浴爱的阳光,为外来工子弟开设最佳的教育环境,提高外来工子女的受教育的程度,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意义十分重要。我校在外来工子女教育上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要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拥有爱心、充满爱意、懂得关爱的人,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委联发文件)
2、《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文件)
- 管理登录
- 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初级中学 版权所有 单位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陈陵路78号 邮编:211103
- 英文域名:sfzx.jnjy.net.cn 单位传真:52701715 单位电话:52701715 校长邮箱:sfzxdyclm@163.com
-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