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学科教研>>英语教研>>正文

校级个人课题---《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表日期:2008/3/27 12:40:05 作者:无 有2814位读者读过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社会竞争的激烈,综合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日益频繁等等,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由于现在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宝贝,再加上部分家长的溺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处于心理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心理疾患,如:厌学倾向、学习缺乏主动与自觉性、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不强、自我评价不够客观、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耐受挫折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性水平偏低等问题。

  2.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人所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就越多,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并综合性地探索影响,制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和实践需要

  1.课题界定:

  (1)关键词之一:“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整体化德育的大链条中班级管理以其完善、灵活的组织形式,多方位的影响渠道,多元化德育管理手段,在整个德育系统中独具优势,发展其重要作用。

  (2)关键词之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若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效率。

  (3)关键词之三:“渗透与研究”。本课题主要讨论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与班级管理中。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疾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是学生心理方面的各种表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研究其教育方法。

  2.实践需要:

  (1)教育法规和党中央指导政策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饿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2)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越发展,市场竞争越激烈,人所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越多,这就需要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世界的快节奏、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压力的挑战。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机构,其中生理素质是基础,社会文化素质是主体,心理素质是中介。心理素质为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的内容

  1.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迅速推广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扩大其教育规模。

  (2)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有助于体现班级社会组织的“教育性“,发挥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陶冶功能。

  (4)有助于班主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来实施班级素质教育,与此同时也使自己的班主任水平得到提高。

  2.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使班主任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评价等问题,从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使班主任能自觉拓展自己的工作能力,努力挖掘工作潜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水平。

  (3)能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构建班级—年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实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的目标。

  3.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策略及技巧。

  (1)加强心理沟通,求得班级群体对管理目标在心理上的认同。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是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2)注意心理换位,化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注意心理换位,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多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3)从个性特点出发,注意班级中学生个性的相似和相容。针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

  (4)教会学生心理相容,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所谓心理相容,即要求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和信服。

  四、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07年9月—10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7年11月—12月):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大胆尝试,做好研究记录,资料的收集,写出初步阶段性实验性报告。

  (3)实施阶段(2008年1月—2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施。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4)总结阶段(2008年3月—4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的选择:

  (1)观察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调查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的家庭、社会背景,进而明确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

  (3)个案研究法。通过此方法班级个别学生心理特征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4)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法》,《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制定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大胆尝试,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五、研究的条件及研究成果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学生的变化,善于反思,在校级教科研中积极主动研究,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一直奋战在一线,几乎每时每刻和学生在一起,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

  3.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论文获奖。

  4.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相关论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