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德育长廊>>健康教育>>正文

秋冬季校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发表日期:2022/11/24 16:14:33 作者:匡文杰 有1046位读者读过

秋冬季节是各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高峰期,在校学生常见的传染病多为流行性感冒、水痘、肺结核、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腮腺炎等。为了加强学校学生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我们整理出几种秋季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分享给大家。




一、流行性感冒

●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空气飞沫方式传播。它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达39℃-40℃),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接触患者1-7天发病。


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畏寒、头疼、乏力、全身酸痛等,体温可达39-40℃。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预防建议:

①流感患者应及时就诊治疗,隔离至发病后7天或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48小时才能复课。

②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③适当参加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传染力极强。水痘患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患者和空气飞沫传播,接触患者12-21天发病。

主要传播途径:

1.经人的呼吸道进行传播。患者身上的疱疹脓液,血液以及其口腔分泌物里面,往往都存在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因此与病人接触的,或说话时的飞沫也有可能经过呼吸道而传播。

2.通过接触传播水痘。水痘患者接触过的一些物品上,餐具及贴身生活物品等,往往都会带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接触此类物品会导致传染。


主要症状: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人群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建议:

①房间定时开窗通风,尽可能让阳光照射,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  

②隔离患者要皮疹全部结痂或不少于发病后14天才能复课。对已接触的易感人群,需要观察3周。

③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即可有效预防水痘,也能降低日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

三、肺结核

●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

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结核病人的痰液是最重要的结核菌来源。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将含结核杆菌的痰液经鼻腔和口腔喷出体外,在空气中形成气雾(或称为飞沫),如果空气不流通,含菌的微滴核被健康人吸入肺泡,就可能引起感染。还有极少部分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

经结核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一个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一年中可能使10-15人感染结核菌。


主要症状:

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疲劳不适、盗汗、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等;呼吸系统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部不适、胸闷等。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预防建议:

①对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

②加强对教室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条件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也可采用84消毒剂喷洒等消毒方式。

③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对确诊者及时予以抗结核治疗,对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强阳性者建议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实施预防性治疗。

四、诺如病毒急性肠胃炎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起病急,以呕吐、腹泻、恶心和腹痛为主要症状。腹泻每天数次或10多次,水样便或黄稀便。腹痛有时可呈剧烈绞痛,可伴有食欲减退,全身无力、肌痛、头痛、低热等。

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水源、食物等经消化道传播;接触被污染的门把手、扶梯等会引起感染;呕吐、腹泻物若污染环境,可形成气溶胶,故有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约2-3周。诺如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每年11-12月至次年3-4月需警惕学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


预防建议:

①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加强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督促就诊并严格居家隔离。

②教室门把手、课桌、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呕吐物、厕所及时清理和消毒。

③对师生进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吃熟食,注重手部卫生。

秋冬季校园常见传染病基本防护技能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的重要保证。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适量的体育锻炼,非必要不聚集,按照学校的要求每日落实晨午晚体温监测和教室通风。此外,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通过接触传播病原的风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病毒性腹泻传播的重要措施。比如,规范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正确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洗手要参照七步洗手法,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的水下进行。

同学们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干咳、咽痛、流涕、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不带病入课堂,及时就医,传染病在症状消失,隔离期满后前往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复课证明,由校医室审核后方可复课。

撰稿:匡文杰          校对:谈德忠        审核:张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