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学生频道>>课外活动>>正文

凡高的向日葵

发表日期:2007/11/21 19:20:05 作者:无 有1791位读者读过

    说到凡高,我们的脑海里立即就会浮现出这幅永远的《向日葵》。在世界美术史上,似乎还从来没有其他的静物如比强烈地表达出这种令人眩目的色彩。1888年8月,凡高在阿尔德夏天里爱上了漫山遍野烂漫生长的向日葵。这些野性的生灵,它们被谁的手采摘后插进了这只古典的花瓶呢?

  虽然插在瓶中的向日葵已经脱离了它生长的母体,但炙烈的色彩依然表达出了旺盛而强劲的生命力,仿佛整个阿尔的阳光都被集中到了小小的画布上。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关于这些采用了令人惊讶的色调画出的向日葵,凡高曾经在给提奥的信中解释说:“我就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这些散发出热烈情怀的向日葵,在金黄怒放的艳丽背后,其实深埋着画家心底无以言说的凄清和苍凉。散落在花瓶外的碎花瓣,它是否不无凄凉地暗示了画家个人生活的不幸呢?而卷曲的叶瓣和厚实的花盘,宛如燃烧的火焰般明亮的花心所给予我们心灵的震撼,就在于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些被囚禁的爱想要大声说话,想要大声呼吸。

  凡高苦难的一生永远处于无望的底层,被爱情遗弃,被世人误解,甚至被一个妓女欺骗和嘲笑。可凡高却异乎寻常地保存着那份渴望的赤子之心。生活越是艰难,他的画作反而越是绚丽,那是他要用内心的绚丽来抵挡生活的灰暗和陈旧。在凡高的身上,我觉得真正体现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表达过的那个高蹈的主体: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凡高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这幅《向日葵》就已经明白无误地向我们昭示出来。因而我有理由认定: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不在于自杀,也不在于疯癫,甚至也不在于色彩,而在于热爱和渴望。在被热爱和渴望驱赶的1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向日葵既是我们认识凡高的符号,也是我们走进他孤独心灵的一把有效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