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班主任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日期:2008/1/16 15:52:44 作者:无 有2457位读者读过
班主任是学校教师群体中较为特殊的教师,他们不仅是授课教师,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节纽带,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他们是最造宜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科学文化过程中,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班主任都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班主任毕竟不是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工作繁杂而艰巨,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脱离实际的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机地渗透于班主任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
一、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作为普通授课教师的一员,玫主任可利用所授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首先课堂是师生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能的培养和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的时空完成的,忽略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其次,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本身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初中八年级英语教材中,unit4Acharityshow中通过介绍各种背着机构的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等。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经,主要有三种:
(1)是教师的示范渗透。从静态来看,教师的示范渗透是通过其人格特征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展示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如:自信自尊、性格开朗、宽容友善、乐观幽默;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勇于创新,屈服于挑战自我等,都可以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质量。”从动态来看,教师节示范渗透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友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处处表现出和善宽容、豁达大度。这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及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出没无常交往的范例。
(2)是教学过程的渗透。包括:在教学目标上渗透;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渗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渗透;在教学评价上渗透。在教学目标上要注意其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设计,除注重认知目标外,还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达到知识、情感、行为目标的有机统一,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挖掘隐藏在教材中的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其运用得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生命力在课堂中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促进学生在合作中、自主中、探究中学习。在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学习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于运用激励、暗示、强化等心理学原理和技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激疑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在教学评价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应多些赏识,少点责备;多些宽容,少点狭隘;多些激励,少点批评。
(3)是教学氛围的渗透。创设身心愉快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有足够的安全感,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首先,要坚持教学民主的思想,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耸环境。这样有助于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究,大胆地想象,充分地发表见解,使师生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其次,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再次,要正确使用奖惩手段。针对不同学生在“奖”与“惩”上把握好“度”,从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以激励性原则为主。
二、渗透于班集体活动中
将心理健康教学渗透于班集体活动中,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团结协作,运用集体智慧和力量,凭借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顺利完成的活动。积极有益的集体活动所形成的自觉、和谐、愉快、团结的班风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班主任通过挖掘集体活动本身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例如,通过学校运动会对学生进行坚持、克制、正视失败和勇于战胜困难等意志品质的教育等等。
班会也是班集体活动的一种形式。根据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已使他们具有一定自我教育、自我心理维护能力的特点,中学班主任可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健康常识和自我心理维护,自我心理训练的简单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学会自我排除烦恼,避免消极心理,保持健康情绪,积极主动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三、渗透于周记交流中
学生周记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沟通师生思想情感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周记反映了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青春期的心理困惑,学习困难以及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是踏实反映近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利用周记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是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途径。
周记交流是师生间的个别交流其作用相当于信件交流,适宜于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出于对老师的今夜笔倾诉苦闷的愿望,学生在周记里会涉及一些在父母朋友中难以启齿的话题,如早恋、人际关系紧张和学习困难等。班主任应了解学生这种心理,让周记成为学生倾吐心声、师生互动的载体,不在公开场合谈论,以评阅或私下交流的形式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周记反映的多是当前最困惑、迫切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的问题,班主任需及时评阅以忙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危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避免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评阅周记时不可敷衍了事,态度要认真、言语要中肯,因为周记是学生慷的倾诉,班主任不能漠视学生的真情流露,以免引发学生新的心理危机。
四、渗透于自身的健康心理中
这主要是批班主任通过自身的健康心理影响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为,首行心理健康的班主任能够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其次,学生有近乎本能的向师性,教师的高尚品质、得体的行为以及合理的语言等无时不为学生所观察和模仿。因此,班主任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能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班主任自身的健康心理主要包括其人格、情感、兴趣和语言等四方面。
(1)人格是前提。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在班级中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如果学生不信赖班主任,就不会爱所在的班级。因此,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人格推动力来自于崇高的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已,管人先管已,以身重教,为人师表;班主任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信息、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在班细胞质教育管理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还来自于优良的性格气质,如困难失败打不倒等。班主任必须勤奋学习新的管理手段和班级教育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性格,增强人格修养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修养。
(2)情感是条件。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生活既是认知性的,也是情感性的。结合情感因素的班级管理教育,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学习、生活,在热情和融洽中尽自己班级主人的责任;能促进班级学生在班级学习科索沃中的主动性。情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作为班级管理教育调控的一个维持,它表现为亲和力、感染力和美感。亲和力是指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表情、关怀爱护鼓励的教育谈话、轻松砖的回答,拉近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感染力是指不失时机的幽默、机智的应变、热情饱满,抑扬顿挫、丰富形象的语言表达、得体的肢体语言,都能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美感:大方的穿着、端庄文雅的言行、美妙的语音、能使学生心灵为之一震,眼睛为之一亮,激发爱班级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
(3)兴趣是动力。兴趣是提高学生情感的内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启发、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教育铺设了基石。
(4)语言是载体。语言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要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教育,教师必须充分重视优化教育语言,一是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二是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流畅。寓庄于谐、生动感人,有利于引起良好的行为动机;言近旨远,激疑含蓄,有利于促进能力的发展;情真意切,潜移默化,有利于思想教育。三是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教育讲语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少而精的语言容易进入学生的心中。四是要发挥“无声语言”的作用。这就是需要教师在班级中以主动的姿态、动作来帮助传递师生间的信息和感情。
因此,班主任应努力培养稳定而乐观的情绪坚定不移的意念、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抱有希望、富有热情和同情心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避免以个人不良情绪影响学生。
总之,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书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吉诺物著许丽玉译《教育孩子的谈话艺术——给教师和父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
3、B.S.布卢姆《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黄洪峰“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湖南科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王卫《班级,我们生命的沃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 管理登录
- 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初级中学 版权所有 单位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陈陵路78号 邮编:211103
- 英文域名:sfzx.jnjy.net.cn 单位传真:52701715 单位电话:52701715 校长邮箱:sfzxdyclm@163.com
-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