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德育长廊>>家长学校>>正文

“家教”杂谈--家长学校教材(第1讲)

发表日期:2007/11/16 19:21:51 作者:无 有2313位读者读过

    这一课,准备谈三个问题:一是正确理解“家教”含义;二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客观因素;三是科学地解决“家教”中常见的难题。

  正确理解“家教”的含义:

  “家教”本来的意思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可现在很多家长把它理解为”家教就是家长抓孩子的学习(实际只关心学习成绩)“。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家教中的幼稚病:1.、家庭教育学校化:由于种种原因,家教学校化教歪了知识,带来矫正的困难,从而增强孩子的负担,影响身心健康;2.智力中心主义:只抓学习而且只关心学习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和劳动习惯的养成;3.家庭教育超常化:不顾孩子有无兴趣,能否接受,强迫学习。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家教中的空档:1.钻进娱乐圈子的家庭;2.热衷于斗嘴闹事的家庭;3.整日忙忙碌碌,只知拳不知教的家庭。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说明:前者不是”家教“,后者不能”家教“。因此,我们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靠家庭中文化气氛的熏陶,父母人格的榜样作用,家教的重点应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训练道德行为,陶冶美的情操,学会待人接物,要全面关心孩子成长,注意孩子个性发展、人格的塑造,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健全的体魄等。具体说就是给孩子创造安排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书房、必要的学习用品、书报杂志,发展规律兴趣,扩大视野)。二靠父母的督促、点拨、提醒,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不是手把手地辅导他们的作业,而在于认真地抓并坚持下去。具体地说就是家长督促子女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检查时既要看是否完成了规定的作业,又要看他们做得对不对,因为家长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对孩子提出要求。三靠经常性与孩子的课任老师取得联系,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发挥督促作用,另一方面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同时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管理安排好孩子的文化学习、休息与娱乐时间。

  总之,家教的含义应包括:既要注意孩子文化学习,更要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还要保证必要的休息与娱乐。为此,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注意督促检查并持之以恒;要注意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师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影响学习的主、客观因素: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的一个极其复杂心智活动过程。因而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客观因素也较复杂。好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校的环境、声誉;教师的品德、学识;家庭的氛围、经济;社会的导向、价值观等等,不一而足,这里只想谈谈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问题。

  关于“智力因素”,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各执一端,不过我国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因素”包括五个方面:

  1.观察力:是一种重点的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智力主要组成因素。观察力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什么智力。

  2.记忆力:是记住事物的形式或经过的能力。“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培根),记忆能力是构成智力的又一主要因素。

  3.想象力:是指在所有感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来新的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聪明的翅膀。

  4.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智力活动的方法,运用思维去掌握一套智力操作的方法(比较、归类、分析、综合、抽象、演绎、归纳、系统化、具体化等)。

  5.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创造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创造力是形成新思想观念的能力。

  总之,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活动的成果。

  构成智力因素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但智力水平并不是将这五个方面简单地相加。智力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有一种因素水平不高,则将影响整个智力水平。如果五种因素很高,但彼此未处在良好的结构中,其智力水平还是不高的。

  关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1.兴趣;2.需要;3.目的;4.动机;5.情;6.理想;7.性格;8.意志品质等。

  科学地解决“家教”中常见的难题:

  1.思想政治教育:五讲四美四爱

  2.道德行为培养:习惯培养(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遵纪守法习惯、生活习惯等)

  3.心理素质训练:自我意识、情感、意志、性格(自尊、自爱、自重、自主、自立等)

  4.原则:(定向原则、同步原则、正权原则、严惩原则、活用原则)

  5.方法:(灌输、启发、目标、实践、现身、对比、情境、谈心、评议、褒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