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党旗飘飘>>党课讲坛>>正文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发表日期:2010/11/2 16:42:19 作者:无 有2165位读者读过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一

五中全会公报:“两个意识”、“四个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

龚维斌说,公报中提出,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意识给我印象最深刻。

龚维斌说,公报中提出了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公报中还专门提出社会建设明显加强龚维斌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发展问题始终受到高度重视,在这一次全会上提出今后要注重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内容。

龚维斌说,公报中还大篇幅谈到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龚维斌说,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体现了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二

五中全会公报:最大特色是务实 多了具体可操作举措

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

 

周天勇表示,五中全会《公报》中体现出来最大的特色是务实,少了抽象概念的表述,多了具体可操作的举措。他认为,《公报》中传递出的一个信号就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在未来五年的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强,各领域改革有望得到更加协调和统一的推进。

周天勇注意到,《公报》中多次提到了“转变”,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明确指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重要支撑、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要着力点,以及强大动力,强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周天勇说,《公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公共服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等具体方面做出部署。《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报》中指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周天勇说,“两个比重”的表述更是为增加劳动者收入提出具体要求。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三

五中全会三关键词:民生、风险与改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研究员)

 

“‘改善民生、风险决策与综合改革’是五中全会体现的三个关键词,”刘尚希说,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无论从全球来分析,还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历史正处于一个分野的重要时期。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标志,世界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战国时代”,多元化、多极化、多样化以及矛盾的多边化日趋明显,全球公共风险不断扩大。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为标志,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以政府为中心逐渐地转向以市场、社会、公民为基础。这意味着我国无论是发展,还是改革,都需要摆脱路径依赖,实现发展方式的转换和改革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一】民生

刘尚希表示,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五中全会凸显出三个关键词:民生、风险与改革。民生是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适应各族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改善民生,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是未来五年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蛋糕不做大,就失去了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不转换发展方式,发展就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又好又快地发展,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这样才能改善民生。

另外,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通过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是必不可少。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安全网,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制度基础。围绕民生这个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达成这个目标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全新的,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

【关键词二】风险

在实现民生改善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刘尚希认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抵御风险意识的凸显,是这次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直接表述风险这个概念的地方不多,但风险意识强烈,充分认识到实现目标的艰难。

刘尚希说,把加快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视为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表明发展方式的转换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高难度的复杂问题。“五个坚持”的表述更是表明了转换发展方式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任务,否则,就无需“坚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等等,这都需要不断“坚持”。

未来是不确定的,有许多无法预见的风险在等着我们,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闯过一道道难关。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以风险理性去应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才可能获得一个确定的结果,实现我们的目标。

【关键词三】改革

“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根本动力。当下的改革不再可以‘重复昨天的故事’,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改革。”刘尚希绕口令式的话充满智慧和启迪。

刘尚希表示,在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任何单项的改革都已经不能奏效。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综合改革的历史时期,经济改革的单兵突进已经失效。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等各项改革协同推进,意味着原有的改革路径、改革方式、改革方法都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推进新的改革,这同样需要创新。

面对新的改革环境和条件,以及新的改革对象,我们改革的理论准备是不足的,尤其是社会改革等方面的理论准备,相当欠缺。拿来主义肯定行不通,以国外的东西为样板,打着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旗号,照抄照搬,将会导致巨大的风险,带来改革灾难。

改革是实践性极强的人类活动,国外现成的理论和做法都不足以证明在中国的适应性。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实行全面综合改革,将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四

五中全会对“十二五”历史定位“稳、准、全”,一切为了经济转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研究员)

杨宜勇表示,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的历史发展时期有一个定位,那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的十二五时期仍然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总得来说,这个定位“稳”、“准”、“全”。

“稳”

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未来五年历史性阶段的把握比较稳,稳了就不会盲动。五中全会强调,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速度上是用“较快”,淡化了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要“好”,即经济结构要取得重要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要明显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要明显改善。

公报提出了两个“加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就隐含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同步这个意思。现在关键是那些低收入用户的增长较难。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杨宜勇认为,“十二五”时期,应该着力解决低收入用户增长难的问题。公报提出,要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即十七大提过的,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无非就是政府要怎么让税、企业怎么让利,以确保居民收入提高的问题。提高劳动报酬的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规范最低工资的标准,建立一般职工工资增长的集体谈判和协商机制。在未来五年,老百姓的收入要普遍增长,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要同步,要着力要提高这两个比重,缩小收入差距,以让社会和谐、平稳发展。

“准”

 杨宜勇表示,“十二五”是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的时期,前面有”十一五”,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后面是“十三五”,即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十二五”定位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的基础,还是比较现实的。这个定位很“准”。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平稳优先,防止大起大落。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应该在七上八下,也就是在7%-8%之间,因为要在2020GDP翻两番,经济增长速度只要在6%左右就可以了,这样,实现十七大提出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可以达到了。

公报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将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位置提出来,这个战略任务必须得到强化,这个战略任务提得很准。

“全”

“十一五”总得来说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目标,重视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十二五”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规划,因为“十二五”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所以在对经济规划之后,就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最后要落实到三个力的加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要显著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一般而言即指增强企业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们的国家和企业都要提高防御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能力。

五中全会提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就是说,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还需要有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所以,公报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二五”是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的五年,应有历史性的使命。

杨宜勇认为,“十二五”归根到底是一个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规划,一切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切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未来“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就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如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完成,那么“十二五”的使命也就完成。公报强调,在“十二五”时间要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过程、全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从这五个方面来说,都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任务。